宁津县杂技蟋蟀谷即将开门纳客,文化和旅游在这里融合
您好,欢迎访问 蟋蟀城!
宁津县杂技蟋蟀谷即将开门纳客,文化和旅游在这里融合
2020-08-26 16:08:36 2147
  • 收藏

      这里是德州之宁津杂技蟋蟀谷。

      

      在滨德高速宁津出口处向北1.5公里处,一处文旅重点项目——杂技蟋蟀谷正在进行游乐设备的入场,为开门纳客进行最后的准备。

      

      杂技蟋蟀欢乐谷由“杂技蟋蟀文化中心、特色旅游小镇、欢乐童世界、民俗文化中心、田园综合体”五大板块组成,是德州市知名企业德百集团投资建设,具有规模大、功能全,内容丰富、五大板块相互带动,是反复考察论证吸取了全国各地著名文旅小镇的精华,又结合地“杂技、蟋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美食工艺文化”的特色,聘请有着文旅小镇设计丰富经验的设计单位反复探讨、精心设计。该项目彰显文化突出特色,不仅引进了新西兰国际汇玉堂珠宝集团打造蟋蟀玉文化博物馆弘扬宁津蟋蟀历史文化。更是弘扬中华杂技文化,培养杂技人才,建设杂技培训中心,形成培训、演艺为一体的杂技教育演出基地。

      宁津素有“杂技之乡”美誉,杂技历史久远、技艺精湛,甚至有“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

      

      据考证,宁津杂技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宁津县志》记载:“人戴兽面,男为女装”表演的人“充街塞陌”,足可以看出这种表演受人们的欢迎,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是当时场面宏伟、气势浩大的真实写照。

      宁津杂技质朴粗犷、刚柔相济,凸显“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宁津杂技门类齐全,具有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有60余个节目。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中深受观众喜爱及业内人士赞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宁津一大批杂技艺人开始出国谋生,有的南下从香港等沿海港口出发,赴印度、缅甸、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等南洋诸国,还有的北上,取道东北三省去往朝鲜、蒙古和前苏联等。

      宁津一带杂技艺人的出国演出,无疑促进了中外杂技的交流。至上世纪40年代,宁津一带先后组成了 “李文治杂技团”“张书香杂技团”“梁文才杂技团”等二十余个杂技班团。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津杂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建立了县杂技艺校和杂技团,先后培养和输送了2000余名杂技人才,并屡获国内、国际大奖。宁津杂技团先后赴韩国、沙特、俄罗斯、泰国等多个国家演出。

      

      1995年,宁津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

      2006年,宁津杂技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宁津杂技列入德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宁津杂技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宁津杂技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宁津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宁津蟋蟀文化源远流长,是第一个出版蟋蟀志的县,第一个蟋蟀罐生产基地县;2009年被中国蟋蟀协会命名为“中华蟋蟀第一县”;2011年,宁津蟋蟀文博馆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国最大的蟋蟀主题展示馆──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宁津蟋蟀以体健力足、牙齿尖利、剽悍好斗而闻名全国,宁津蟋蟀罐也因其制造工艺古老、文化气息浓厚而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


    网站首页 | 蟋蟀研究院 | 宁津蟋蟀文博馆 | 中华蟋蟀文化城 | 蟋蟀欢乐谷 | 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

    山东省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 宁津县蟋蟀文化及产业发展研究院 | 宁津县蟋蟀协会

    公安备案编号:37142202000176 工信部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0671号-1

    联系电话:0534—5225995(山东) 010—68485953(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