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秋意浓浓,家乡山东省宁津县小城这时便沸腾起来,田野上绿绸似的青纱帐里,瓦砾下、枯草中、房前屋后到处都是蟋蟀天籁一般美妙的鸣唱,处处可见它 矫健的身影。县城的大街小巷开始拥挤,各地东辆,各种方言,各种人等逐渐增多,他们都是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趁着蟋蟀上市旺季来选购自己心仪的蛐蛐儿。
宁津自古就有“上古鬲(宁津)蟋鸣九州”的历史。尤以盛产极品蟋蟀而闻名遐迩,曾被中国蟋蟀专业委会会命名为“中华蟋蟀第一县”。
蟋蟀在我们的家乡叫蛐蛐儿,它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它有很多名字,如促织、吟蛩、财吉、将军虫、秋虫、孙旺、地喇叭、灶鸡子、土蜇、百日虫等,有30多个称呼。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距今已有1.4亿多年历史了。蟋蟀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会叫。实际上,蟋蟀的叫声不是源自口腔,而是双翅摩擦发出来的。鸣叫时,它左复翅的音锉快速摩擦右复翅的发音镜,呈现出高频振动,加上发出的声音属于四声节奏,听起来格外清脆悦耳、宛转悠扬。
中国蟋蟀以南北划分,南方以江、浙、沪为代表,北方以京、津、冀、鲁为标志。而众口皆碑的极品蟋蟀产地,首推齐鲁,并以宁津、宁阳两地为最。宁津蟋蟀兼具南北之长,即有南虫个大、头硬、项阔、腿健之优势,又有北虫独具的斗性、耐性、凶性和烈性。特别是在全国蟋蟀大赛上,来自宁津的蟋蟀多次获得冠军,在香港举办的国际蟋蟀比赛中,也两次夺魁,这给宁津蟋蟀带来很大的良好声誉。
宁津盛产极品蟋蟀与宁津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这里土质系黄河冲击而成,澄浆胶泥,板结粘韧,燥湿合宜,酸碱适度,并且其中含有大量钙、铁、锰、盐离子,蟋蟀在其中发育成长,自然增强了骨密度值,其头颅坚硬、牙齿锋利、脚力异常盖源于此。
蟋蟀文化渊源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唐风.蟋蟀》专门以蟋蟀为题,以之作为人生时光的比兴。《幽风.七月》对蟋蟀一生做了准确的慨括:“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在我床下。”在古代浩如烟海描写蟋蟀的诗词中多以悲秋、怀乡、思友、愁旅为主。杜甫的《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李清照在《行香子.七夕》写道:“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出现在白居易《夜坐》是:“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米芾也留下了:“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诗句。
南宋有名的奸相贾似道荒淫无度,终日与群妾斗蟋取乐,不理朝政,国家危亡之际还沉醉于其中,足见其何等昏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厮虽然沉迷于斗蟋之乐,固然误国害国,但他对蟋蟀的研究却达到了登峰造极,一部《促织经》成就了我国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该书涵盖论赋、论形、论色、论胜、论养、论斗、论病几部分,堪称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蟋蟀专论,可谓天之大观也。
而在宁津当地也流传着一个关于蟋蟀的美丽动人传说:
话说北宋末年,国家经济富裕、文化繁荣,但徽,钦二帝疏于国防,整日沉缅酒色,昏庸无道,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他们搜集名木奇石大造宫殿、园林,花重金建起斗蟋台,亲自为斗胜的蟋蟀封号命名,“金头大将军”、“银头大将军”、“绿袍大王”、“红袍大王”、“黑衣大圣”、“紫衣大圣”等。当时东京汴梁(今开封市)是北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斗蟋市场非常活跃,就连女人、小孩都加入斗蟋队伍。有词为证:“月洗高梧,露淳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传,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叫,凉夜伴孤吟。” 宋徽宗的皇后是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名叫王敏。王皇后从小饱读诗书,为人宽厚善良、知书达理,对皇帝不理朝政、整日躲在宫里同嫔妃斗蟋取乐很看不惯,就多次劝说皇帝多理朝政。皇帝起初还能听进去,时间久了就疏远了皇后。王皇后一番好意却被冷落,很是抑郁,不久就得病而亡,年仅二十五岁。为了继续劝说丈夫觉悟,她变身一只乌头金翅大蟋蟀,经过数次擂台比赛,终于又来到皇帝身边,并终日在其耳边啼鸣“夫君醒来!夫君醒来!”人活着的时候说话就不管用,何况蟋蟀的鸣叫?
公元1127年,金兵突然渡过黄河直捣东京汴梁,宋徽宗和宋钦宗都成了俘虏。被俘虏的还有徽宗和他32个儿子、22个女儿,除九子赵构和幼女外,其余宫庭后妃、宗室贵戚、大臣等几千人全部被掳到金国上都(今黑龙江阿城)。当时正值秋季,北方白天还很燥热,而到了夜晚就特别寒凉,徽、钦二帝和郑氏、朱氏二皇后衣服都很单薄,晚上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点燃取暖。钦宗的朱皇后当时只有二十六岁,艳丽多姿,经常受金兵调戏,而妃子、宫女也经常被金人强奸。这时王皇后变身的乌头金翅大蟋蟀就带领其它蟋蟀们一起啼鸣“金兵可恶!金兵可杀!”金兵听到蟋蟀一起鸣叫,害怕自己的行为引起了天怒,就不敢妄为了。被俘者被金兵用绳捆着,长长的队伍达数十里,历尽艰难,行至位于鬲津河畔的临津县(今宁津县保店镇),再往前走就是金人管辖的土地了。王皇后化身的乌头金翅大蟋蟀看到她父亲曾经管辖的地方土地湿润,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非常留恋,不想再往前走,就上天请求神仙帮忙。忽然蓝天晴日被一片乌云覆盖,一声霹雷把随车所带金罐、银罐全部震裂,随着乌头金翅大蟋蟀的一声鸣叫,群虫齐声振翅高歌,一会儿就跳进青纱帐里无影无踪了。宋徽宗目睹此景,黯然神伤,凄然泣到:“莫非尔等也留恋故土,不愿随朕去当亡国奴?也罢,你们就留于此地,八百年再称霸神州吧!”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时间的脚步跨越到了公元1991年初秋,首届中国蟋蟀文化节在宁津县中心广场隆重召开。当时是高朋云集,盛况空前,来自国内外、大江南北的蟋蟀爱好者汇集宁津,把小县城挤得水泄不通,真正起到了蟋蟀搭台,经贸唱戏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宁津县更是把开发蟋蟀资源,弘扬蟋蟀文化,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建起了宁津、柴胡店,尤集、孟集四个蟋蟀交易市场,为外来购虫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2010年,在艺术中心广场建成了蟋蟀文博馆,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世界上最大的蟋蟀主题展馆,也被称为“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
他们未雨绸缪,出台相关政策保护环境资源,政府拿出补贴划出蟋蟀保护区,禁止农民在保护区内使用化肥、农药,捕捉幼母蟋蟀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每到立秋之后,上万人的捕蟋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宁津田间地头,做生意的也关门歇业,在外打工的也赶回家来,他们的收入也有最初的几万元,飚升到十几万元。
夜幕降临之时,头灯和手电组成的点点灯火,如同银河泄地把个宁津大地装扮的无比璀璨夺目,别有一番景致。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杭州、合肥、南京乃至东三省的蟋蟀爱好者,更是把宁津当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宁津也正以崭新的面貌,满腔的热情迎接着四面八方的客人。
作者简介:张居明,男,山东省宁津县人。德州市作协会员,痴爱文学,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多次在全国征文中获奖。
壹点号玉河微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