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公斤“蟋蟀王”落户宁津蟋蟀欢乐谷
您好,欢迎访问 蟋蟀城!
880公斤“蟋蟀王”落户宁津蟋蟀欢乐谷
2020-09-25 17:07:28 1866
  • 收藏

    鲁网·闪电新闻9月16日讯 日前,宁津县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迎来了一只身长175厘米、重达880公斤的碧玉雕“蟋蟀王”。

    身长175厘米、重达880公斤,这只“蟋蟀”堪称重器。

    这只“蟋蟀王”的到来,为素有“蟋蟀之乡”“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美誉的宁津再添一道靓丽风景。这件名为“玉从天降”的大型玉雕,由新西兰国际文化与贸易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理事、新西兰汇玉堂国际珠宝集团艺术总监兼亚洲区总经理、汇玉堂国际玉文化博物馆馆长张锦洪创作。说起创作它的过程,张锦洪表示:“一切都是机缘巧合,来到宁津,它算是回家了。”而有关它的故事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2018年,张锦洪受邀参加由山东德百集团投资37亿元兴建、以宁津特色杂技和蟋蟀文化为主题的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项目研讨会,而该项目中的汇玉堂博物馆也在筹建之中。张锦洪觉得,既然要筹建一家博物馆,一定要有一件能称为“镇馆之宝”的重器压阵,而这件重器还要与当地文化特色巧妙结合。正在苦于思索之际,宁津县政府安排他参观了县文化馆,了解斗蟋蟀的传统文化。当讲解员提到蟋蟀中的红头蟋蟀尤为珍贵、被认为是“蟋蟀王”的时候,他突然灵感来袭,想起了一块被“遗忘”在库房11年之久的大玉石。

    张锦洪以往的创作以古代经典器物为主,塑造动物形象还是第一次。图为宁津德百蟋蟀杂技欢乐谷的汇玉堂博物馆内陈列的张锦洪各种器物作品。

    2008年9月,张锦洪在加拿大矿区乘直升飞机勘察时,一只在森林中穿梭奔跑的大鹿吸引了他的注意。在航拍大鹿的过程中,地面上一道红光闪过,经验告诉他,那应该是一块碧玉大料。直升机紧急降落,他走到那块红色石头旁,经过目测、敲击以及简单打磨,果然那是一块红皮透绿且十分油润的碧玉,于是以重金将其买下。2009年,这块大玉石运回张锦洪的家乡——广东省四会市。当对其石皮切下第一刀后,他惊喜地发现,这块重达5486公斤的大料居然无裂。而在切第二刀时,因电机故障只能暂停。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用了碧玉作为奖牌制作材料之一,这让碧玉一时身价大涨。如果当时将这块玉料做成手镯,大约能出8000只,按当时的市场价格可以回收三四千万元。”虽然利益相当诱人,但张锦洪觉得它日后必是有用之材,于是决定将其封存在库房之内。

    张锦洪近些年收集了许多全世界的碧玉标本,以做研究之用。

    生在“中国玉器之乡”四会的张锦洪,从小耳濡目染,对玉文化认知颇深。尤其对于碧玉,他更加情有独钟。1992年,他开始涉猎碧玉的勘探与开发。1996年至今,他每年都会赴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等主要碧玉出产国实地勘察资源状况,并收集全世界碧玉标本,以做研究之用。从业20多年的经验,让他对宁津县文化馆讲解员的无心之言极为敏感。“那块玉料的皮色正好与红头蟋蟀的颜色接近,而且坡度也与正要战斗的蟋蟀背部形态吻合,真是天作之合。”

    从宁津回到四会的张锦洪,立刻对那块玉料做了评估和测量,并很快绘出图纸,还模拟做出了泥塑。“以往我的创作以古代经典器物为主,塑造动物形象还是第一次。宁津的蟋蟀文化由来已久,这件作品如果差一根毛发都会成为笑柄。”为了拿捏准这只“蟋蟀”的形与神,他两年间往返四会与宁津20余次,参考了大量图文资料,反复修改图纸。他还多次向宁津蟋蟀协会会长李海涛、擅长描绘蟋蟀的画家崔吉泉等请教,并邀请他们加入创作团队。

    正在创作中的碧玉雕“蟋蟀王”。

    undefined

    两年间,“蟋蟀王”的创作几乎占用了张锦洪(右)所有的时间。

    “与以往做大器物不同,将一只重量不足1克的小虫放大千万倍,如果只重外形,神态却抓不准就会显得僵硬、死板。这件作品不适于运用过度精巧的雕刻技艺,要用制作大型雕塑的方式去创作,才能凸显蟋蟀好斗的性格和狠厉的风神。”打定主意,张锦洪首先确定了蟋蟀的力量支撑点——两条后腿的位置,并将其塑造得肌肉感十足。头部的红色参考了诸多资料与行家建议,一层层将红皮磨到介于红色与咖啡色之间的色度。蟋蟀的牙齿并不对称,而且上面留有面积不等的红皮,像是刚刚搏斗之后残留的血迹。而最为称绝之处,是对蟋蟀眼部的处理。“两只眼睛必须呈椭圆形,为了透出一股杀气,眼部做了抛光处理,但眼睛周围及全身其他部位基本保持磨砂状。远观其眼神,熠熠放光,神气毕露。”张锦洪解释道。

    两年间,张锦洪为了这件“镇馆之宝”煞费苦心。当它被安放在宁津汇玉堂博物馆之内时,他为能在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开业之前交上这份答卷深感欣慰。

    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的定位是国家级特色文化旅游小镇,除了旅游、娱乐、餐饮等必备功能外,这里的文化气息也非常浓郁,未来会有八家不同特色的博物馆坐落于此。而这件“蟋蟀王”能安家蟋蟀之乡,对于张锦洪来说,就像一块大石落了地。他说:“玉惠天下友,12年前的一场偶遇,到今天才为它找到了归宿,这里才是它的家。”

    宁津融媒 李亭欣


    网站首页 | 蟋蟀研究院 | 宁津蟋蟀文博馆 | 中华蟋蟀文化城 | 蟋蟀欢乐谷 | 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

    山东省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 宁津县蟋蟀文化及产业发展研究院 | 宁津县蟋蟀协会

    公安备案编号:37142202000176 工信部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0671号-1

    联系电话:0534—5225995(山东) 010—68485953(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