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叫响“蟋蟀之声”!日交易人次可达2万人 年交易额3亿元
您好,欢迎访问 蟋蟀城!
宁津县叫响“蟋蟀之声”!日交易人次可达2万人 年交易额3亿元
2020-10-01 19:27:35 1848
  • 收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金刚 通讯员孟娟

    undefined

    作为“中华蟋蟀第一县”,宁津县蟋蟀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南方蟋蟀个大、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的优点,同时又有北方干旱区虫顽强的斗性、耐力和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每年国内外宾客和蟋蟀爱好者慕名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为了进一步传承、发扬蟋蟀文化,做大做强我县蟋蟀文化产业,发展蟋蟀特色文化产业经济,进一步叫响“中华蟋蟀第一县”文化旅游品牌。近年来,宁津县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在打造蟋蟀文化产业发展亮点、夯实蟋蟀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延伸蟋蟀文化产业链条上出实招、下真功夫,有效擦亮“蟋蟀之都”特色名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undefined

    精心谋划

    打造蟋蟀文化产业发展亮点

    近年来,宁津县精心组织,打造“蟋蟀之都”特色品牌:将蟋蟀文化申报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做好《中国宁津蟋蟀志》的重新修编等工作;精心编制了《宁津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把我县蟋蟀文化发展纳入全县“一心五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格局;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宁津蟋蟀文化节”,大力宣传我县特色文化。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人士及著名蟋蟀产地组队参赛,开展了六届别具生面的全国性斗蟋比赛;拍摄、制作蟋蟀文化宣传片,在央视及省级卫视等媒体,进行投放、展播。著名演员杨仪等前来我县拍摄、采风,制作了《虫儿》、《就是那一只蟋蟀》专题记录片。设立蟋蟀城网、宁津蟋蟀网、“宁津蟋蟀”微信、微博公众号,实时发布蟋蟀信息和动态;举办“我与宁津蟋蟀”征文活动,将我县蟋蟀勇猛善战、顽强不屈、抗争到底的生物特性人文化,与大刀记文化、美食文化、杂技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传承、弘扬我县蟋蟀文化。

    夯实基础

    搭建蟋蟀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围绕全县“三个一”建设,以“一心五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为引领,宁津县大力提升、新建蟋蟀文化主题项目,夯实蟋蟀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对蟋蟀产业项目进行改造提升。在打造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上持续用力,为全国蟋蟀爱好者提供一个优良的选蟋、购蟋、斗蟋场所和蟋蟀文化交流平台;丰富蟋蟀文博馆馆藏内容,对现有设施不断维护完善,提升蟋蟀文博馆文化内涵,进一步擦亮“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金字招牌;

    同时,对蟋蟀市场进行规范、改造,强化市场管理,规范交易行为,已形成大型交易市场6处,分别位于县城车站步行街、县城东关、孟集、尤集、柴胡店和保店铁庄。蟋蟀市场的繁荣也极大的带动了宁津县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蟋蟀交易市场的日交易人次可达2万人,日交易额300万元以上,年交易额3亿元左右。

    加大招商引资,新建蟋蟀文化项目。拟投资25亿元的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建设。该项目包括蟋蟀文化中心、欢乐童世界、民俗文化中心、特色旅游小镇、杂技文化中心、田园综合体六大板块,打造集杂技蟋蟀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田园综合体为一体的高端旅游综合体,将成为宁津县首席文化旅游新高地、新名片。

    undefined

    推陈出新

    力促蟋蟀文化及产业发展商品化

    力促蟋蟀商品产业化。深挖、整合宁津县特色蟋蟀文化,将与蟋蟀有关联的产品系统地联系到一起,实现蟋蟀配套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延长蟋蟀产业链条,增加蟋蟀文化产品附加值,形成完整的“蟋蟀文化”产业群,推出独具特色的蟋蟀罐、蟋蟀陶制品、蟋蟀用具、蟋蟀书画、蟋蟀雕塑、蟋蟀剪纸等蟋蟀文化产品。另外,充分利用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交易蟋蟀及蟋蟀用具、蟋蟀商品,使我县蟋蟀产业逐步形成分布范围广、带动能力强、客商知名度高和交易规范有序的发展格局。

    加大扶持,推出精品蟋蟀产品。鼓励企业或个人加快蟋蟀文化新产品的研发,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大众化、易携带、有特色、有价值的蟋蟀商品。对重点蟋蟀文化企业进行扶持,组织宁津有鬲氏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花剪纸厂等蟋蟀商品生产企业多次参加省、市旅游商品展销会。推荐朴树棠系列蟋蟀罐产品参加第十五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得优秀奖。


    网站首页 | 蟋蟀研究院 | 宁津蟋蟀文博馆 | 中华蟋蟀文化城 | 蟋蟀欢乐谷 | 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

    山东省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 宁津县蟋蟀文化及产业发展研究院 | 宁津县蟋蟀协会

    公安备案编号:37142202000176 工信部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0671号-1

    联系电话:0534—5225995(山东) 010—68485953(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