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蟀,梁山好汉一声吼
您好,欢迎访问 蟋蟀城!
斗蟋蟀,梁山好汉一声吼
2018-06-16 22:23:57 3398
  • 收藏

    蓝紫冰枫(书评人)

      斗蟋蟀,是一种驱使蟋蟀相斗取乐的游戏活动。斗蟋蟀游戏,始于唐代,是从古代皇宫开始流行起来的。当时的宫廷妃嫔在玩赏蟋蟀过程中,发现了体形矫健、鸣声响亮的两尾雄性蟋蟀皆具有好斗的特性,于是率先在宫中兴起斗蟋蟀之戏。宋代开始,斗蟋蟀之风一直盛行不衰,上至官宦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街坊儿童都乐此不疲爱斗蟋蟀。当时,不仅出现了南宋的“蟋蟀宰相”贾似道和明朝的“蟋蟀皇帝”朱瞻基,甚至连僧尼也雅好斗蟋蟀。

      相传南宋高僧济公和尚,曾为其被誉称为“铁枪”的蟋蟀之死而伤悼,为之安葬,并作祭文纪念。有些善斗的蟋蟀死后,还被其主人用昂贵的蟋蟀罐随葬,江苏镇江南宋墓葬中就曾出土过多只蟋蟀罐。甚至当时的文坛画场,以蟋蟀为题之作,也成为一时风尚。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当时以儿童斗蟋蟀为题材的一些年画中,还很喜欢与多子多孙的愿望结合起来。例如,二子斗蟋蟀,三子斗蟋蟀,五子斗蟋蟀,六子斗蟋蟀,甚至有九子斗蟋蟀等年画,贴在居室内,既体现了人们爱斗蟋蟀的生活,又能渴望多子多福、儿女满堂。

      古时人们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斗蟋蟀都是用雄性蟋蟀。斗蟋蟀时,还要用草或马尾鬃引斗,以激发蟋蟀的斗志。斗蟋蟀之前,要先比较双方蟋蟀的体型大小,就如同今日的拳击比赛要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划分成不同级别分别进行一样,只有大小相当的蟋蟀才能放入同一盆中进行决斗。斗蟋蟀时,双方多数以月饼、花糕、水果为赌注,胜利一方的主人及围观者均可大饱口福,以求一乐。由于斗蟋蟀成风,古代社会还出现了很多以捉蟋蟀买蟋蟀为生的人。

      不过,我们乡村里的小朋友玩斗蟋蟀,可没有什么资本去买蟋蟀,都是自己去抓。每到初秋的清晨和夜晚,到处是一片蛐蛐的鸣叫声。男孩子们经常在碎砖堆和墙根空砖缝这两个地方捉战斗力特别强的雄蟋蟀,河岸边草地上的蟋蟀是不要的,这些地方蟋蟀的大牙刚硬不到哪儿去。捉来蟋蟀后,就用空罐头盒或者瓦罐养起来,喂养丝瓜花、西瓜皮、饭粒等,而后进行选拔赛——让蟋蟀们互相进行内部决斗,最终挑选出最厉害的蟋蟀猛将,与其他小伙伴们的蟋蟀鏖战。

      鏖战前夕,要先给自己的蟋蟀起个好名,以振声威。在男孩子们眼里,蟋蟀冲杀起来,颇像“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梁山好汉,所以他们都喜欢以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绰号取名,比如,黑旋风、拼命三郎、霹雳火、急先锋、轰天雷、混世魔王等。唯有“豹子头”这个名字不会取,因为只有等到蟋蟀经过轮番厮杀,最后赢得胜利的蟋蟀,其勇猛程度不亚于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才能戴上“豹子头”的桂冠。

      双方开始斗蟋蟀前,一律先报上蟋蟀的绰号,大有江湖高手过招的风范。然后才把两只大小相同的蟋蟀放进盆中决斗。盆里的蟋蟀在勇敢扑杀,盆外围观的孩子们,则不停地大喊大叫:“打、打、打,左勾拳,右踢腿……”越是勇猛善斗的蟋蟀,围观的孩子越多。待十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被冠于“豹子头”的荣耀称号,所有的小朋友全向蟋蟀的主人投去艳羡的目光。

      过了白露,天气转凉,小朋友们会给立过战功的蟋蟀的盆盖封上黄泥,准备给蟋蟀过冬了。虽然这只战功卓绝的蟋蟀往往熬不过冬天,心里有些遗憾,但一想到来年秋天,抓到勇猛的蟋蟀,再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豹子头”的荣耀称号而战,心里也乐滋滋的。


    网站首页 | 蟋蟀研究院 | 宁津蟋蟀文博馆 | 中华蟋蟀文化城 | 蟋蟀欢乐谷 | 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

    山东省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 宁津县蟋蟀文化及产业发展研究院 | 宁津县蟋蟀协会

    公安备案编号:37142202000176 工信部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0671号-1

    联系电话:0534—5225995(山东) 010—68485953(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