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立秋后,全国各地客商纷纷来到宁津挑选蟋蟀。 斗蟋蟀作为一项趣味文化传承千年,闻名遐迩的宁津蟋蟀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动趣闻。公元1894年11月,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任礼部侍郎的宁津人吴保相,看到同僚都在为慈禧太后准备寿礼,而他却挖空心思也想不出拿什么做贺礼,甚是苦闷。夫人王氏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回宁津一趟,到三大伯吴浔源哪里求一幅丹青送给太后。 吴浔源是远近闻名的反帝爱国志士,看透了朝廷的无能和官场的腐败,考中副贡(1861年)和举人(1875年)都不愿出去做官。今天,为了侄儿的前程给慈禧作画,画什么好呢?这下可难坏了吴浔源。 当时的满旗子弟好斗蟋蟀,那就画咱宁津的蟋蟀吧。吴浔源很快就在捕蟋高手陈恩堂的帮助下,完成了《蟋蟀图》的创作。 一天,慈禧太后正在昆明湖石舫上观斗蟋蟀。当两蟋蟀争斗正酣、撕咬得不可开交时,慈禧突然吩咐:“快给我把吴浔源的那幅 《蟋蟀图》拿来。 ” “蟋蟀图”很快展现在慈禧面前。那是一只青麻头,颈青色、翅膀金色、身长而厚,触须细长像两条皮鞭。它大颚开张、振翅欲斗、威风凛凛、一副王者气派。当人们正在观赏这幅画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两只刚刚还斗得不可开交的蟋蟀,此时突然停止咬斗,双眼注视着画上的蟋蟀,低下头哆嗦着身子向后退去,蜷缩到阴暗的角落里没了踪影。 此时,人们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再看画上的蟋蟀,依然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上书两行苍劲有力的大字:宁津蟋蟀震九州,斗败天下无敌手。 中国蟋蟀文化南方以江、浙、苏、杭、沪为代表,北方以京、津、冀、鲁为代表。原中国蟋蟀家协会会长、昆虫专家吴继传教授认为,山东是蟋蟀王国,而宁津则是这蟋蟀王国的一颗宝石。因宁津特有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孕育出的宁津蟋蟀兼具南北虫的优点。 宁津地处北方较干旱区的南部边沿,故宁津蟋蟀具有北方虫的坚强斗性与耐力、凶悍顽强、皮厚牙坚,而又具有南方虫的魁梧、头大、项阔、腰圆、体形高厚匀称。在格斗时咬法多样全面,既有南虫的爆发力,又有北虫咬死不松口的顽强斗性。 宁津蟋蟀最出名的品种是大青翅子。一般地区翅子的产量极少,可称百里或千里挑一,例如在北京几百条蟋蟀中也找不出一条翅子。而在宁津,如果当年雨水好,翅子的比例能达到5%,个别村子,翅子比例更是高达8%。宁津翅子的皮色以大青翅为主,其次为紫翅子、麻头与黄翅子相对少见。宁津翅子好咬善斗,咬法多样,灵活且有后劲,多出将军。有人用宁津翅子出战,十有八胜记录。宁津蟋蟀近年来多次在全国大赛中夺冠。 每年立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涌入宁津,捕捉、购买蟋蟀,这也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虫”。一只蟋蟀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2011年的一只蟋蟀曾卖出6万元的高价。真是“二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据估算,蟋蟀每年为当地赢得的收入多达5亿元。 2011年,县里先后建起了专业的蟋蟀交易市场,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了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 “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馆内收藏蟋蟀罐216对,各类蟋蟀用具39种,蟋蟀标本71个,并附以多媒体动画、浮雕、圆雕、展板、名人字画等等。 2012年,柴胡店镇投资1.8亿元,由曲阜建筑设计院设计,在尤集建起一座中华蟋蟀文化城已落成。该城采用仿古结构,建筑面积达5.7万平方米。城内集蟋蟀捕捉、交易、游玩及商贸、食宿于一体,在全国独此一家。 □宁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