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传:雕虫非小技 蟋蟀文化渊远流长
您好,欢迎访问 蟋蟀城!
吴继传:雕虫非小技 蟋蟀文化渊远流长
2012-10-02 22:55:01 3594
  • 收藏

    蟋蟀文化流传千年 
    蟋蟀,又名蛐蛐、促织,据史料记载,我国玩养蟋蟀起源于农民庆祝丰收活动,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蟋蟀的记载,历史上还曾留下了《促织经》、《蛐蛐谱》等专著。玩养蟋蟀在唐天宝年间进入皇室,成为王孙贵族把玩之乐,常用金丝笼子养蟋蟀。南宋为畜养鸣虫斗蟋最著名的年代,南宋一代权相贾似道,酷爱畜养鸣虫斗蟋,以致斗蟋误国,但却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元代蒙古人体格魁伟,嫌蟋蟀个头小,于是开始斗大个的“油葫芦”(蟋蟀之一种);历时540多年的明清两代,则是中国虫文化斗蟋史中的鼎盛时期,斗蟋之风经久不衰,清帝乾隆甚至常常带着蟋蟀上朝“听政”。  
    时至今日,玩养蟋蟀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蟋蟀鸣虫爱好者已达3000万人。其中不乏像李金斗、王铁成、赵忠祥等各界文化名流。 

    玩养之乐  其乐无穷 
    玩蟋蟀的乐趣的确很多,“捉是一个乐趣、养是一个乐趣、斗蟋又是一个乐趣”。其中,尤其是观看蟋蟀格斗的激烈场面,实在是饶有趣味。两只小虫,虽为微物,似通人意,在瓶中拼搏,进退有据,攻守有致,忽而昂首向前,忽而退后变攻为守,胜者昂首长鸣,败者落荒而逃。整个过程奇趣横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或许小小蟋蟀格斗起来,那种经得起创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将军战死在疆场,凛冽不屈壮志酬”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出的“嘟、嘟”的凯旋之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玩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根本原因。 
    而在民间有“虫圣”、“中国蟋蟀文化第一人”之称的中科院研究员吴继传教授看来,玩养蟋蟀鸣虫更是乐趣无穷。吴继传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北京西城区上小学时,每到秋天,放学后各年级同学之间就拎来小瓦罐,蹲在墙根下展开蟋蟀大战。而为了捉蟋蟀,他常常天不亮就在北海或城墙根、护城河沿岸等处寻摸,几乎跑遍了老北京城内城外,有时候走在护城河边上,听到对岸有蟋蟀的叫声,他甚至会游过河去捉蟋蟀。随着后来考上中国农业大学,吴继传开始把学到的生物化学和昆虫学知识应用到养斗蟋蟀中,通过不断的研究,相继创立了蟋蟀的营养学、病理学、形态学、解剖学,总结出了一套研究蟋蟀的科学方法,再结合中国虫文化的传统经验和昆虫学,创立了中国蟋蟀学,并接连出版了《中国斗蟋》、《中国宁津蟋蟀志》、《中国巨蟋油葫芦谱》、《中国鸣虫谱》等专著。而今的吴继传,精通一切与蟋蟀有关的历史和学问,甚至单凭听蟋蟀的叫声,不用看就知道养在罐内的蟋蟀是什么品种、体形、老幼以及战斗力如何,甚至连蟋蟀是什么颜色都能听出来,可谓蟋蟀界的神人。对吴教授来说,中华蟋蟀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它的趣味性,早已形成一门“中国蟋蟀学”。他说,“这里面的学问很深,值得花一生的时间来研究。” 

    蟋蟀文化需要“正名” 
    玩养蟋蟀真谓是其乐无穷,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却对玩养蟋蟀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许多人一提“玩蛐蛐”就觉得有点不务正业似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玩养蟋蟀以前大都是公子王孙的活动,尤其是“贾似道斗蟋误国”等典故的流传,更使人认为玩养蟋蟀是玩物丧志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民间很多人把斗蟋蟀当作一种赌博方式,使玩养蟋蟀变了味。 
    对此,许多行内专家却认为,玩养蟋蟀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算起来,蟋蟀文化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了,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无论是捉虫、斗虫、听虫,还是养虫,玩养蟋蟀已经成为人们充实精神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绝佳方式。并且,玩养蟋蟀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中国古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从这小小的“虫儿”身上,可以看“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蟋蟀协会登堂入室 
    可以说,玩养蟋蟀其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不但不应该被摒弃,而且值得大力发扬。正因为如此,在吴继传教授的倡导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蟋蟀专业委员会于2004年正式成立。据会长吴继传介绍,协会爱好者来自各行各业,并且成员素质都非常高,有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还有跨国公司的总裁。吴继传表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蟋蟀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宗旨是,正确引导中国蟋蟀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对我国传统的蟋蟀文化进行抢救、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弘扬和发展中国蟋蟀文化。而且还特别申明,专业委员会要坚决抵制利用蟋蟀进行赌博的行为。 
    同时,吴教授还认为,蟋蟀文化从昆虫学、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来讲,都有深厚的底蕴。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重视起来,更要敢于弘扬蟋蟀文化,敢于宣传蟋蟀文化。因此,这几年来,在吴继传和蟋蟀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已在各地举办了多届全国性的蟋蟀大赛,并且在中国著名的蟋蟀产地山东宁津,也已连续举办了十多届“中国宁津蟋蟀节”,文明玩养蟋蟀,不再是雕虫小技,而是早已登上了大雅之堂。


    网站首页 | 蟋蟀研究院 | 宁津蟋蟀文博馆 | 中华蟋蟀文化城 | 蟋蟀欢乐谷 | 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

    山东省宁津县文化和旅游局 | 宁津县蟋蟀文化及产业发展研究院 | 宁津县蟋蟀协会

    公安备案编号:37142202000176 工信部备案编号:鲁ICP备12010671号-1

    联系电话:0534—5225995(山东) 010—68485953(北京)